2002年8月9日,參加新加坡獨立37周年慶典的客人在得到的禮包中發現了一件特殊禮物———一瓶凈化廢水生成的新生水。時任總理的吳作棟第一個飲用新生水,并宣布,今后新加坡人的飲用水將是新生水和自來水的混合水。有媒體形容,這是新加坡的又一次“獨立”。
新加坡淡水資源缺乏,人均水資源量曾經是全球倒數第二位。新加坡被迫高度依賴馬來西亞的淡水資源,于1961年和1962年與馬來西亞簽署了兩份長期水供協定,兩份協議分別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。
為了提高2011年以后自主供水能力,新加坡謀劃了“維持可持續性的水供”新策略。2002年,國家長期水供策略擬定,新加坡人形象的稱為“四大水喉”。“四大水喉”即國內集水、進口原水、新生水、淡化海水。進口原水購買成本較高,海水淡化關鍵技術未能突破、規模效益不明顯等因素,因此新生水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。
“新生水”是一種回收水,以先進的膜技術與紫外線消毒,將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進一步凈化而產生。
新生水的生產過程分三步:1.先通過微過濾系統將污水中的粒狀物和細菌等體積較大的雜質過濾;2.用高壓將污水擠壓透過反向滲透隔膜,將已溶解的鹽分、藥物、化學物質和病毒等較小雜質過濾;3.經過紫外線消毒,得到可循環利用的“新生水”。經美國專家鑒定,新生水清潔度比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飲用水標準高出50倍。
新加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發污水再循環相關技術,1998年開始試驗新生水生產,2002年宣布新生水技術研發成功,這條路差不多走了三十年。
新生水是從生活污水中回收提取的,要作為飲用水,很多人都存在心理障礙。為消除人們心頭的疑慮,從2003年2月21日起,新加坡正式啟動新生水推廣活動。約占全部飲用水1%的新生水被注入蓄水池,和天然水混合后送往自來水廠,經進一步處理后成為飲用水。此后在短短6個月內,政府就免費送出150萬瓶新生水。新加坡當時的目標是2010年后,新生水占飲用水的比重達到15%,以后這一比例會持續提高。